双11春晚让上海家化尝到甜头
在日化行业整体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,加上面临宝洁、联合利华等洋品牌和索芙特等本土品牌的双重夹击,上海家化不得不调整发展策略,其拥有产品和线下渠道双重优势,旗下六神和佰草集均有不俗口碑,并在全国设有1.3万家专柜、门店、零售终端,而线上一直是空白领域。
事实上,电商不仅是线下渠道的延伸,更扮演与年轻人互动、服务的重要角色。所以,从2019年起,上海家化加大对电商的重视,陆续登陆天猫、京东、1号店,2019年8月开设天猫官方旗舰店,并视为线上营销的核心阵地。其中,其在天猫平台表现最为抢眼,1号店次之,反观京东则表现平平,销量不如1号店让人大跌眼镜。
在2年多电商征程中,上海家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非2019年双11莫属,首届双11春晚让其尝到甜头。双11春晚收视份额位居全国同时段节目榜首,近亿观众观看晚会直播与转播,仅优酷总播放量就超过3000万人次,而且收视人群近6成是80后、90后,上海家化借此实现品牌宣传、销量突破双丰收。数据显示,上海家化旗下全品牌双11当天全网销售额突破1亿元,同比增长超过300%。
双11的强劲表现,使上海家化坚定O2O全渠道策略,并在今年上半年加大对数字化营销的投入,探索娱乐营销、直播和IP等创新营销方式,成绩斐然。2019年中报显示,上海家化上半年电商营收3.4亿元,同比增长45.81%,高于行业平均增长水平。
如今双11已进入第8个年头,在用户眼中,它早已超出全球购物狂欢节的范畴,而是年轻人品质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;在品牌方眼中,它不仅是疯狂降价促销的代名词,更是迎合年轻人、探索营销方式的前沿阵地。在超级IP吸睛效应的驱使下,双11成为兵家必争之地,去年尝到甜头的上海家化再接再厉,以亿元天价拿下双11春晚独家冠名权也就见怪不怪。
除了上海家化,更多品牌爱天猫胜过京东
上海家化爱天猫胜过爱京东,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,即天猫独家战略合作伙伴阵营不断扩大,覆盖消费电子、家居、商超、家装、户外等品类,反观京东重点品牌客户在逐渐流失,去年优衣库挥别京东,今年Kappa家纺、多莱斯DURALEX、京瓷KYOCERA厨具三大国际家居品牌集体退出京东。
京东之所以在重点品牌争夺战中接连失利,无外乎三大原因:一、用户基数和市场份额无法与天猫抗衡,这使京东与品牌方一开始接触就处于劣势,品牌方在京东销售额与天猫相差甚远;二、“霸道总裁”式销售手段,京东本质上是一座线上大商场,其弊端在于将品牌与品牌粉丝阻隔开来,并使得品牌方无法把控销售渠道和末端动作,极大伤害其利益。三、京东数据不开放,与天猫强调大数据赋能商家不同,京东数据不透明使品牌方无法知道用户反馈并做出决策,加剧对平台的不信任感。
久而久之,品牌方与京东矛盾越积越深,累觉不爱的品牌方选择出逃,转投天猫怀抱。另外,我隐隐觉得,京东在处理与品牌方关系时秉持着互相利用的心态,而不是互惠互利,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品牌方对平台的忠诚度。要知道,品牌方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卖货平台,而是寻找与自身品牌深度结合的生态,即品牌方渴望与平台“结盟”,一荣俱荣一损俱损,而不是停留在借电商之手出手尾货换取现金流的落后阶段。
相比之下,风头正劲的天猫则成为品牌之友。今年7月,《全网品牌电商2019年发展趋势展望》调研报告,显示天猫是最多商家认为“必须合作”的平台。各大垂直行业一线品牌纷纷站队天猫,一个重要原因是“天猫战略伙伴”项目的推动,该项目最大亮点在于合作对象不仅仅是电商部门,而是从集团层面开展各项合作,天猫通过提供日常类目、聚划算、一日一品牌、重点ShowCase、会员、大型活动等多维营销资源,狙击京东的同时网罗更多线下知名品牌。